根据消费者感知的直接程度,可将汽车零部件划分为显性消费属性、隐性消费属性和工业品属性三类。
不同于整车厂商,汽车零部件核心的关注点在于价格、质量、交付,属于制造业。而智能电动汽车的零部件从底层技术划分可归于:智能网联化、电动化、电子化、轻量化。具备显现消费属性的部件在汽车电子带来的外观、交互等场景中为广大购买的人带来差异化的感受,满足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以刺激消费者的购车欲望。具备隐形消费属性的部件在汽车电气部分、底盘系统,影响续航、充电速度、加速、智能驾驶的执行。具有工业品属性的部件主要是其他压铸件和金属壳体等,核心则在于成本控制。
根据安波福统计,随只能驾驶系统的一直在升级,单车价值量也不断的提高:L0及L1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可带来275-325美元的单车价值量提升;L2级智能驾驶系统由多个传感器、控制器及功能组合而成,可带来450-550美元的单车价值提升。而L3级智能驾驶能轻松实现驾驶员在特定条件下的完全脱离,目前看一般会配置激光雷达,其单车价值量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可达4000-5000美元,远高于L2级。随着无人驾驶程度的逐步深入,传感器不仅仅要在种类方面拓宽,实现多传感器的感知融合,同时传感器的数量要随着感知要求的提升而逐步增加。L2级别的智能驾驶能够最终靠单个摄像头+3个毫米波雷达的组合方式实现。L3级别的智能驾驶不仅要融合激光雷达的感知方案,同时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的数量提升。而到了L4/L5级别,由于需要更加多的冗余,无人驾驶系统要更多的感知硬件。
➤ 智能驾驶:未来L2级智驾有望成为标配,L2+装配率提升有望带动ASP提升
根据盖世汽车,4Q23中国L2及以上级别渗透率达到41%,我们预计未来该渗透率仍有望继续提升。在华为、小鹏等头部车企的带领下,智能驾驶对消费的人购车决策的影响逐渐加强。根据大疆,2023年,辅助驾驶及相关功能已成为影响购车的第5大因素,较2021年的排名上升了9位。2023年以来中国高阶智驾选装率快速提升。根据极氪,从2023年国内某头部厂商各月高阶智驾选装率趋势来看,2023年12月该车企高阶智驾选装率达到48.73%,较2023年1月上升35.9pcts。2024年以来L2+装配率继续快速提升。根据佐思汽研,2022/2023/2024年1-4月国内乘用车L2.9级ADAS功能装配率分别达到3.17%/4.88%/6.66%。l除去渗透率提升之外,智能驾驶系统向高阶升级还可带来单车零部件价值量的快速提升,是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的又一驱动力。
速腾参数图片)聚创、华为、禾赛科技位居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量前三。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今年上半年,速腾聚创装机量占据40.3%的市场占有率,位居榜首。华为技术紧随其后,装机量达到市场占有率为24.6%。禾赛科技和图达通则位列三、四名,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9.9%和14.9%。速腾&禾赛发布新品加速行业升级迭代。2024年上半年,速腾聚创先后发布超远距激光雷达M3和全栈芯片化中长距激光雷达MX。24年4月,禾赛发布基于第四代芯片架构的超广角远距激光雷达ATX,搭载第四代芯片架构,ATX体积比AT128缩小60%,重量减小50%,实现了更远的探测距离、最佳的分辨率、更广阔的视野。
在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方面,2024年1-6月,和硕/广达(特斯拉)装机量位居榜首,市场占有率高达23.5%,德赛西威市场占有率为23.0%,与和硕/广达(特斯拉)市场占有率类似。在智能驾驶域控芯片方面,2024年1-6月,英伟达DriveOrin-X占据35.9%的市场占有率,特斯拉FSD市场占有率为27.6%,华为昇腾610市场占有率为10.5%。
24年上半年线%,博世、弗迪动力、伯特利出货量靠前。根据佐思汽研,2024年上半年,EHB线.9个百分点。线控制动市场受新能源渗透率提升的带动。线控制动满足新能源汽车无真空动力源、对系统响应速度要求高、制动能量回收等一系列需求。从各厂商出货量来看,博世出货量排名第一,弗迪动力紧随其后,伯特利排名第三,此外,万都、大陆等供应商也都有一定出货。EMB有望25/26年量产。近年来,国内外厂商在EMB研发上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根据佐思汽研统计的各厂家规划来看,预计最晚2026年,EMB能实现小批量量产。
24年上半年空气悬架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五大供应商合计占据了近90%的市场占有率。孔辉科技装机量高居榜首,占据36.5%的市场占有率;保隆市场占有率为26.9%;拓普集团市场占有率18.8%。空气悬架搭载车型价格带不断下探。在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和消费升级需求,以及车企拆分采购和国产厂商成本下降等因素驱动下,空气悬架搭载车型的起售价格不断下探,空气悬架加速渗透。
行业机会:根据IHSMarket,如下方右图所示,2020年中国市场座舱智能配置水平的新车渗透率约为49%,到2025年预计可以超过75%,均高于全球市场的装配率水平,以期满足中国日渐增长的座舱智能配置需求。
行业变化:智能座舱的产品应用不断拓展,传统的智能座舱主要指六大产品:液晶仪表,中控屏,HUD,流媒体后视镜,行车记录仪,后排液晶屏。此外如DMS、车内氛围灯等新型的智能座舱配置也在逐渐引入。
竞争格局:智能座舱供应商以传统Tier1和外资电子企业为主,传统Tier1包括大陆集团、电装、博世、伟世通等,哈曼、阿尔派、歌乐等电子企业凭借出色的技术及配套合资客户占据了较大部分的市场占有率。国内供应商中德赛西威、均胜电子、东软睿驰等厂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企业优势:当前智能座舱产品定点到量产时间比较短,外资厂商较难配合研发进度。智能座舱零部件是消费电子类产品的延伸,我国厂商在ICT领域具有较大优势,未来有望借助在消费电子领域建立起的响应速度、成本、管理、服务、产业链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
➤ 电动化:CTB&CTC引领电池集成趋势,电驱总成系统实现“N合一”集成
电驱总成系统集成由“三合一”扩展至“N合一”。电驱集成系统已由电机、减速器、逆变器各自独立模块思路转变为当下成熟的“三合一”方案。电驱动“三合一”由电机、电控和减速器组成,高压“三合一”主要由“小三电”即OBC车载充电器、DCDC直流转换器和PDU电源分配单元高度集成,实现电驱整体功率密度的提升。当前大趋势“多合一”是在三合一系统基础上,根据不同技术路线选择性封装,例如“大三电”+“小三电”集成的六合一电驱;同时在此之上,可通过增加电池管理系统、整车控制器集成实现电驱进一步集成。
电驱动系统行业格局目前较为分散,车厂自供目前占据较大份额。电驱动市场目前参与者众多,车厂自供目前占据较大份额(比亚迪-弗迪动力、特斯拉、蔚来-蔚来驱动科技等)。
2024年H1,前十大电驱动系统装机量合计236万套,占比78%,其中弗迪动力75万套,占比24.9%,位列Top1。除去车厂自供之外,市场集中度不高,第三方厂商中有头部公司开始出现,行业仍处于洗牌当中。电池系统OBC市场集中度高,未来行业格局有望逐步优化。根据NE时代数据,2024年H1新能源乘用车OBC前十大厂商装车量为363.8万套,市占率达到92.4%,前十大厂商中主要为国内厂商,且多为第三方独立厂商。我们大家都认为目前前十大厂商市占率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新进入者的机会相比来说较低,未来行业格局有望逐步优化,龙头厂商将会逐渐凸显。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结构较为复杂,技术难度和控制精度全方面提升。传统汽车热管理大多分布在在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空调系统三个模块,其中空调系统主要采取传统压缩机与发动机热交换实现冷风和暖风控制。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结构更复杂,新增电池、电机电控、电子电器等多个模块单元,特别是对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组件温度的主动精准调控成为热管理关键要素。此外,纯电车型没办法实现内燃机余热向座舱供暖,因此PTC、热泵成为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主要制热方式。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核心组件单车价值量约为传统汽车3倍。相比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新增电池冷却器、热泵/PTC系统、电子系统、电子膨胀阀等核心组件,同时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等组件由于复杂度更高,单车价值量均有提升,总的来看,汽车热管理系统核心组件单车价值量由传统车2230元提升至6410元。
座椅功能不断丰富,座椅ASP有望提升。在技术方面,乘用车的面套材质、发泡构造及材料、座椅功能有望继续迭代,如李尔零重力座椅、延锋Surflex发泡等。在市场方面,搭载智能座椅车型价格不断下探,如零重力座椅搭载车型价格下探至10-20万元区间。同时,智能座椅可提升约8000元以上的价值量,如副驾售价8500元、舒享套装(包括前排座椅通风、按摩,后排座椅加热及其他)售价9500元。我们大家都认为,随着舒适体验升级,座椅ASP有望逐步提升,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乘用车座椅总成主要围绕舒适性、安全性、智能化升级。1)舒适性:座椅将更注重舒适与健康,满足多种的乘坐需求和舒适性要求。例如通过多向调节、座椅加热、按摩等功能,减轻乘员身体疲劳;2)安全性:座椅需要配备更加多元化的安全系统,如在座椅的结构设计中加入更多的安全措施。此外,能够实时检测乘员的身体状态和位置,并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以确保乘员在碰撞事故中的安全。3)智能化:座椅将更注重智能化,能够对乘员的生理、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智能识别和预测,实现个性化的舒适性调整和安全性控制。
新能源汽车推动汽零行业开启新一轮成长,头部汽车营收增速普遍高于行业增速。2020年以来,汽车零部件行业进入新一轮增长阶段,2020-2023年行业整体营收/归母净利润CAGR达12%/26%,其中2023年实现总营收/归母净利润8980/412亿元,同比+13%/+21%,头部十家企业共计7家营收增速超过行业水平,6家归母净利润增速超过行业水平。1Q24实现盈利收入/归母净利润2162/126亿元,同比+12%/+46%,仍就保持较高增速。
汽零行业盈利能力持续向上,降本增效为应对年降压力主要手段。伴随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下游车企陆续开启价格战,自身盈利压力逐步向上游供应商传导,汽零行业面临降价风险。在此背景下,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净利率近年来从始至终保持稳步增长,由2019年的2.6%提升至2023年4.9%,毛利率自2022年以来同样稳中有升。从头部企业来看,2023年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下降企业较多,内部降本增效成效显著。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